溫哥華唐人街 的歷史

溫哥華唐人街的歷史

加拿大是多元文化國家,最多華人聚居的城市溫哥華,早期吸納大量中國移民,唐人街自然成為華人首選「落腳點」,也是北美洲繼三藩市之後,面積最大的華埠,歷史超過100年。隨着唐人街逐漸式微,第二個「唐人街」列治文(Richmond)慢慢興起,為了保留唐人街獨特傳統文化,溫哥華市政府及社區組織正推動活化唐人街,期望重現昔日繁華面貌。

追溯溫哥華唐人街百年歷史,要由1850年代末期至1860年代說起。當時,北美淘金熱潮吸引大批移民從世界各地湧到加拿大卑詩省,包括不少華裔移民。在1880年代,政府為了興建鐵路連接至加拿大東部,聘請大批華工;但在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竣工後,工人頓時面臨失業,部份人選擇到溫哥華工作,於市中心東面的卡路街(Carrall Street)和都板街(Dupont Street)一帶聚居,經營士多百貨、裁縫店、餐廳等,形成唐人街趨形,但同時產生了不少娼妓、吸鴉片、賭博問題。

隨着溫哥華華人數量逐漸增加,多個華裔社團,把其總部由維多利亞(Victoria)搬到溫哥華。在1900年代,排華問題日益嚴重,但仍然無阻唐人街不斷壯大。在1900年代末,唐人街面積已經延伸至四個街區,西至廣州巷(Canton Alley),東至西敏道(Westminster Avenue),北至喜士定街(Hastings Street),南至奇化街(Keefer Street)。唐人街在1920年代初進入鼎盛時期,戲院、學校、醫院和圖書館,還有大量宗親會、同鄉會等進駐。

1923年,加拿大政府立法通過《華人移民法案》(The Chinese Immigration Act, 1923),禁止華人進入加拿大,故又被華人稱為《排華法案》,溫哥華唐人街停止發展。《排華法案》於1947年被廢除後,當地人口稍稍回升。其後,溫哥華市政府有意在唐人街興建高速公路,但最終因居民、商戶極力反對,在輿論壓力下,政府最終放棄有關計劃。

1970年代開始,華人社區在加拿大的地位慢慢提高,華埠團體在1973年舉辦首屆農曆新年大遊行,後來成為一年一度傳統活動。為改善唐人街街景,華埠歷史地區規劃委員會(Chinatown Historic Area Planning Committee)在1979年撥款,維修翻新唐人街陳舊建築,並加入華人元素,例如瓦片、紅色街燈和特別鋪設的馬路等。2011年,溫哥華唐人街正式被列入加拿大國家歷史文化遺產。